成王败寇证券杠杆,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。
元末时期,江南的元军势力已被消灭殆尽,而在长江流域以及整个江南地区,仅剩下三大有能力一统长江流域的农民政权,分别是雄踞在长江上游的陈友谅,以及长江下游的朱元璋和张士诚。
只占据了浙东和闽南部分地区的方国珍、陈友定等地方小军阀,跟这三大政权相比,已经失去了一统全局的能力,等待他们的唯有被兼并的命运。
尽管朱元璋的地盘被张士诚和陈友谅夹在中间,看似是最不利的一方,而且陈友谅还多次邀请张士诚一起攻打朱元璋,从这个角度看,只要陈友谅和张士诚能正常发挥,吃下朱元璋是很简单的一件事。
老话说,无巧不成书,历史也是如此。
历史的走向往往比小说的情节还要婉转曲折,不到最后一刻,谁也不能断言谁是胜者谁是败者。
陈友谅的雄心壮志
通过前几篇的文章,笔者介绍了张士诚的基本情况,也分析了张士诚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。张士诚这个人做事没有全局的计划,占据富庶的苏杭后,志向就越发短了,而且他和朱元璋拼斗了一阵后,落了下风,也不愿再损兵折将和朱元璋血拼了。
陈友谅和朱元璋二人之间的战斗,才是真正的决战。
如果从数据和战斗力来看,陈友谅完全可以做到碾压朱元璋,尤其在水战重于陆战的长江流域,说陈友谅是夺冠大热门,一点都不为过。
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,陈友谅不仅输了天下,也输了千古名声。
历史上,陈友谅的名字很少被提及,而大部分人对陈友谅这个人仅有的印象,还全来自胡编乱造的电视剧,恰巧金庸武侠剧中的陈友谅还是一个阴险小人的形象。
在有关朱元璋的电视剧中,陈友谅也是一个残暴、狡诈的坏人形象,然而如果站在元末农民阶级角度看这些农民起义领袖们,陈友谅才是那个最坚定、最有能力的反元先锋,狡诈这两个字送给朱元璋可能会更恰当一点,毕竟,但凡陈友谅有点狡诈的基因,不会输给朱元璋,落得如此下场。
陈友谅是湖北仙桃人,虽然是渔民出身,但他靠着自己的本事考取了功名,当上了一个基层公务员,大小也算是体制内的文化人,体制内就意味着安稳,安稳就意味着无波澜,但在元末这样的乱世,安稳显然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。
陈友谅跟一般的读书人还不一样,或许是从小就帮家里干活的缘故,陈友谅的身体很好,武力过人,他还专门去学过武义,算是文武全才,最重要的是,陈友谅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,志向十分远大,陈友谅比朱元璋更为果断。
1355年,徐寿辉派倪文俊攻打仙桃,陈友谅还没接受红巾军的宣传,就直接顺势揭竿而起,加入倪文俊的队伍,当了倪文俊手底下的一名秘书。
当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之前,因为一个寺庙的小小职位,就对造反起义这件事犹犹豫豫,而身为公务员的陈友谅却能大胆的放弃铁饭碗,跟着红巾军闹革命。
从这件事中,就能看出陈友谅和朱元璋这两个人之间的不同,陈友谅虽然有志气,有能力,但他没有经历过险恶,没有吃过大苦,所以他比较洒脱,做事也比较由着自己的脾气来。
陈友谅当了这么久的基础公务员,早就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,就如同当代许多公务员下海创业一般,一个环境待久了,总想搞点不一样的。
尽管陈友谅比朱元璋大8岁,干革命时也是三十多岁的人,但他依然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。
朱元璋比陈友谅小不少,但他吃得苦多,父母早亡,没妈的孩子像根草,天大地大都要靠自己,所以朱元璋小小年纪什么人心险恶他都见过,做事情的时候很老成,在社会阅历方面,朱元璋简直甩陈友谅八条街。
痛苦的过往,也让朱元璋养成了谁都不信只信自己的性格,除此之外,朱元璋还十分珍惜现有的一切,毕竟只有失去过,才懂得什么才是最珍贵的。
一个人的成不成熟,主要看阅历,跟年龄的关系反而不太大,故此比陈友谅小八岁的朱元璋,更当得起老奸巨猾这四个字,而陈友谅做事情就显得虎头蛇尾很莽撞,像是刚出社会的热血青年。
性格决定命运,这句话会在二人往后的较量中,被反复的验证。
(未完待续)证券杠杆
长江倪文俊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平台网_证券配资公司_平台配资炒股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