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聚焦提升兑换设施广度实盘配资平台,布点“应设尽设”。切实指导辖内机构积极布点市区重点口岸、商圈等,进一步丰富兑换服务场景。从机构数量来看,截至2024年6月11日,上海地区现有正常经营的特许网点20家;外币代兑点近200家;自助兑换机80台,可受理外币兑换的银行网点超3000家,支持外卡取现的现金自助机具近9000台。外币兑换服务设施数量较年初有较大增长,居全国前列。
引言
明朝是中国古代汉民族服饰发展的重要朝代,在对前朝的服饰文化进行吸收的同时不忘创新。明朝人民用令人惊叹的勇气和魄力,造就了明朝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文化。明代服饰在整个中国服饰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。
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民族掌权的王朝,服饰汇集了从商朝一直到元朝的风格和特点,并在创新上有着巨大的成就,传承中创新,承上启下,对接下来的清朝服饰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。本文将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三个角度来对明朝服饰文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,并列举一些有时代特色的具体服饰,梳理明代服饰的发展脉络,从而一窥那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灿烂文化。
一、明朝服饰是对宋朝服饰的继承和发展
元朝末期,朱元璋带领部下推翻元朝的统治,建立明朝。然而政权初建,社会矛盾层出不穷,政局动荡不安,民生凋敝。为了巩固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,明朝首次废丞相,设内阁,创立厂卫制度。朱元璋此人及其厌恶贪官腐吏,立志消除腐败行为,因此他使用了多种手段来监督官吏和惩罚贪官,这些举措使得明初的官场一度展现公正廉洁的作风。这个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朴实、大方的特点。
洪武年间,朱元璋建立了严格的的服饰等级制度,这也是对宋朝服饰的全面恢复。在形制上沿袭了唐代的一些特点,而在样式、纹样等方面则继续采用从周朝到宋朝的服饰中的规定。明朝皇帝、宗室、平民的服饰有着等级森严的分别,而这种制度的传承,也是对宋朝服饰起到了很好的稳固作用。
然而到了明朝中期,统治者松懈,政权受到削弱,法律的约束力也相应减轻。皇帝荒废政事,宦官干政,甚至出现了宦官操纵政权的情况。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、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干预政事、明武宗时宦官刘瑾操控政权。而到了嘉靖年间,首辅和宦官之间权力交替,轮流掌权。荆州博物馆藏有首辅张居正的一幅坐像,其身上所穿的是赐服中的蟒服,显示出他极高的地位。除了蟒服之外,明朝皇帝还会赐予臣子麒麟服。
麒麟服作为明朝官员的朝服,上面绣有麒麟,因而得名。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,形状像鹿,身上有麟甲,牛尾马蹄,有一只角。作为一种吉祥的图腾,它曾经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器物的装饰。而麒麟真正作为纹样出现在官服上用来标志武将,则始于武则天时期。
麒麟服的特点是大襟,斜领,宽松的袖子;胸前、背后各绣有一组纹样,肩上、腰下也有分布;另外在左右的肋下,各缝一条被称为“摆”的宽边。可是到了明末时期,政局混乱,麒麟服上的僭越现象层出不穷。
二、明朝璀璨的服饰文化,是社会经济繁荣的具象化
明朝初建,元末经济的下落态势还没有出现缓和的势头,社会财富也非常有限。以朱元璋为首的明政府为了拯救经济,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,比如严惩贪官、屯田垦荒、减轻徭役赋税,并且采取了一些手段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。在这个背景下,明代服饰有了向雍容华贵发展的趋势。
有了经济的支撑,服饰也就更加华美。凤冠作为明朝妇女服饰中最为庄重的一种礼冠,历史非常悠久,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。文献记载,皇帝皇后参加隆重典礼时,巾帼中会插上“以翡翠为毛羽”的凤凰形饰物。而明代的凤冠主要分为两种,一种是皇后及宗亲佩戴的饰有龙凤的龙凤冠,另一种是彩冠。从形制上来说,花钗数越少,品级越低。
霞帔是明朝后妃及内、外命妇的一种礼服,也随着品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式。有记载,”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,前后如其衣长,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,谓之霞帔“,其“形似两条彩练,绕过头颈,披挂于胸前”。
永乐三年,明成祖朱棣规定了后妃、内命妇和宗亲霞帔的具体形制,以维护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,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。皇后的大衫霞帔,以深青为质,上织金云霞,或绣或铺翠,并用珠玉作为装饰。
皇妃和亲王妃穿的霞帔和皇后的相同,但其不使用云龙纹;而皇太子妃的霞帔瑑以凤纹,亲王妃、世子妃和公主的霞帔瑑凤纹,饰以金坠子。截止到目前,仅有一处墓葬出土过皇后霞帔,其中两件金累丝珍珠霞帔分别属于万历皇帝的两位皇后,孝端后和孝靖后,其形制基本和永乐三年规定的相符。
此外,明朝政府大力鼓励农民种植桑、麻、棉等经济作物,推广棉花的种植方法,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;纺织业也有了很大发展,尤其是棉纺织业,农业与手工业的巨大进步,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。
海禁和朝贡贸易成为明朝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部分,郑和带领先进的船队和航海技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,宣扬了国威,给落后的亚非地区带去丰硕的科技成果。这个时期,明朝的服饰整体上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质。
到了明朝中期,随着耕作技术的推广使用,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棉花得到广泛种植,农业商品化程度也同时提高。比如一些农家已经开始将织布作为家庭的副业,投进市场的棉布数以万计。在苏州丝织业中,出现了分工更加细密的锻工、织工等工匠。商品经济活跃,城市经济空前繁荣,私人海上航运开始兴起,这些都为服饰风格的转变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从约束自我到骄奢拜金,明朝社会风气的嬗变,从服饰中可窥见端倪
明初统治者为了实现以伦理纲常教化天下的目的,大力推崇理学,存天理,灭人欲”,用程朱理学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,人们需要自觉遵守三纲五常,不能出现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。而民风淳朴的风俗也促进了“敦朴”的服饰文化的形成。
明宪宗之前,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一直是文人间思想的主流,到了中期因为社会的巨变,一些人开始寻求突破禁锢、追随本心的新思想。其中,陈献章开创了明朝“心学”的先河。圣贤王阳明主张人心是宇宙的本体,推崇“知行合一”,他的“反传统”思想给了后代珍贵的启发,也对后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但是明中期的明武宗荒废朝政,喜欢游乐,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出现了从朴素向奢侈转化的态势。思想学界的许多学说都反映了下层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平民的要求,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在向着平民化、大众化的方向在前进。这些思想也为当时的思想学界带来了清新开朗的气息,促使文化领域出现了冲击传统文化的浪潮。而社会风俗出现巨变,居民出现了拜金、奢侈的风气。
其中原本简朴单调的道袍也在形式上出现了多样的创造。道袍源自中国古代的汉服中的“褶”,相传是周武王亲自制成,在明朝渐渐演变为道袍。明朝男子将其当做居家所穿的外衣或者是平民男子的婚服。这种服饰的特点是直领,大襟,衣服两边开衩,穿着时可以搭配布制细腰带,是汉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。道袍的面料主要是纱、绢、罗、缎、布等,颜色丰富、形式多变,也是奢侈的社会风气的一个写照。
结语
明代的服饰经历了初期的朴素单一和中期的大胆开放,再到后期的明媚多彩,既是对传统汉族服饰的传承恢复,也有着自己的创新。建国初期,为了恢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,明朝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,上至皇帝皇后,下至平民百姓,无一不遵循着这个规定,全部依制而行。
样式则继承了唐宋的袍衫等;帽子继承自蒙元服饰,比如大帽。这些服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,在几百年后的今天,同样占据着一席之地。凤冠霞帔作为女子出嫁时的装束,寄托了少女们对婚姻的美好向往;衣冠禽兽则演变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,用来指代品德败坏、行为像野兽一样卑劣的人。
由于处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间,商业繁荣,政府控制力减弱,民众思想解放,明朝服饰发展出了多彩的款式和花样,百花齐放,异彩纷呈,进而成为中国古代汉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一个体系。正是在这个波云诡谲、变化多端的时代,才能产生如此令人惊叹的丰富多姿的服饰文化。
明朝的服饰集前朝所有朝代之大成,继承传统的同时不忘积极批判,并加以创新。明朝丰富的史料和已出土的明朝文物,给探寻明代服饰的演变创造了有力的条件,为大众重新发掘灿烂的明朝服饰文化提供了无限可能。
参考文献:
《明会典》
《万历野获编》
《续文献通考》实盘配资平台
明朝朱元璋麒麟服皇后服饰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平台网_证券配资公司_平台配资炒股观点